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是为谁服务的?为什么现在业绩基准下降
我是【盈在投资】,一个专注分享投资观点与知识的自媒体,点击上方【关注】,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同样都是投资于债券市场,债券基金从来没有业绩基准的说法。理财却一直存在业绩基准,且将业绩基准写到产品说明书里,用在各种营销渠道中。
业绩基准第一不作为保证,第二达不到没有补救措施。我在想,这种业绩基准,有多大存在的必要。毕竟业绩基准的计算方法也挺可笑的。
业绩基准的计算方法
我们翻看理财产品说明书,都能看到这么一段话,这里说了业绩基准的计算方法:
业绩基准基于过往投资经验及对产品存续期投资市场波动而对本产品所设定的投资目标,业绩比较基准仅作为计算浮动投资管理费的依据,不代表本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或投资管理人对本产品进行的收益承诺。
翻译成白话其实很简单,业绩基准是根据历史行情走势定的。这里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债券市场走牛市的时候,根据过去市场走势,能计算出比较高的业绩基准来。
比如7-9月,债券市场在弱现实的推动下大涨,这时候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业绩非常好。根据历史走势计算出来的业绩基准也跟随上行。
当时的客户,很可能会看到较高的业绩基准,而被吸引,成为理财的投资者。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
但市场不可能永远牛市,市场方向一旦转向。被高收益吸引而投资者的投资者,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各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下降
现在,因为债券市场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根据历史行情计算的业绩基准,也开始普遍下滑。尤其是期限较长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下滑严重。
债券牛市的时候,业绩比较基准跟随上行;债券熊市的时候,业绩比较基准跟随下行。这种计算方法,会导致以业绩基准为投资参考的时候,陷入追涨杀跌,是非常错误的计算方式。
我们都知道,从债息方面考虑,债券上涨的时候,到期收益率其实变低了;债券下跌的时候,到期收益率其实变高了。业绩比较基准,应该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正确的计算才能在投资风险小的时候吸引投资者,风险大的时候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而不是风险大的时候继续追高,风险小的时候继续杀跌。
预期收益了下滑,此前理财市场的亏损,共同导致了12月新发理财较为困难,新发理财产品规模大幅下滑。
全市场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也在下降,已经从10月末的31.8万亿元,下降到30万亿元一线。这都是没有谨慎运作的结果。
理财规模继续下降,将使债券市场长期承压。理财管理人是时候反思一下,业绩基准应不应该继续存在了。
业绩基准是为超额管理费服务的
其实银行说的也很明白,业绩比较基准是超额管理费的计算基准,其实主要是为了提取超额业绩报酬设置的,而不是对客户的盈利承诺。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在理财产品销售时候,在显要位置都会标注业绩基准呢?这种标注方式,肯定是把业绩基准作为营销的重要砝码了。
这种销售方式,其实暗含着一种承诺,如果达不到预期甚至亏损后,只想着事不关己,将极大的伤害自身的信誉。
债券基金没有业绩比较基准,也没有超额管理费,所以投资者买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应该考虑什么?考虑债券市场的形势,也会明白长期投资的重要性,也能接受盈亏自负的理念。
理财有着业绩基准、存续期限、超额管理费,成功把简单的产品复杂化,实际上是在背离投资的本质,增加了投资风险。
总结
理财破净潮汹涌而来,整体理财市场接近四分之一的产品破净,给客户带来实打实的亏损。未来债券市场还会波动,难道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上演一次这种事?
所以,深化理财管理、销售模式改革迫在眉睫。银行不应该试图继续维持以前的运作思路,不应该继续关注短期利益而无视长期影响。
说到做到很重要,维护信誉很重要;既然业绩基准不是说到做到,那就取消了吧。
你的【点赞】和【评论】
我都当成了喜欢
本文链接:http://hainhha.cn/jj/118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