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

a股退市股票名单 历年,历年A股退市股一览



思维导图

A股退市股历年情况概述

一、早期退市情况及相关制度背景

在A股市场发展早期,退市制度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1994年《公司法》和1999年《证券法》搭建了退市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这为退市机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998年苏三山成为我国第一只被暂停上市股票,这是早期市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一个体现。21年连续四年亏损的PT水仙被要求终止上市,它成为我国第一家退市的公司,这一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标志着退市制度开始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在21 - 25年期间,ST、PT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5 - 2012年,针对创业板公司的风险特征,开始引入财务退市标准以及市场类指标,从法律层面赋予了交易所暂停、恢复、终止上市权利,但在这期间创业板仅欣泰电气一只股票被终止上市。2012年第一次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出台,完善了主动退市制度,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

二、历年退市股数量及部分典型年份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年至今,共退市企业234家。其中1999年退市1家(0508.SZ琼民源A);21年退市3家(6625.SH PT水仙、0588SZ PT粤金曼、015.SZ PT南洋);22年退市7家;23年退市4家。2013年退市6家,2014年退市1家,2015年退市7家,2016年退市1家,2017年退市4家,2018年退市5家,2019年退市10家,2020年退市16家,2021年退市20家,2022年退市46家,创下了当时的退市数量高峰,2023年全年有45家公司退市,2024年截至目前已经有49家公司退市,A股市场的新陈代谢呈现加速趋势。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自2019年6月13日上交所科创板注册制上线实施后,企业退市数量逐年增加且有逐渐加速的趋势。例如2023年股票面值低于1元的股票退市数据居多,这反映出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仙股,加速了垃圾股的出清退市,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蓝筹股的上扬。在2023年截至7月末退市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37家,其中财务类退市的数量有20家,占2023年截至7月末退市总数量的54.05%;交易类退市的数量有13家,占2023年截至7月末退市总数量的35.14%,相比2021年、2022年,2023年截至7月末交易类退市的数量显著增加。

三、退市原因的演变及不同时期特点

在25年之前,公司退市主要是因为连续三年亏损。27 - 2015年之间,由于国家针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吸收合并成为退市主要原因。随着2014年第一次史上最严退市制度出台,因其他不符合挂牌的情形而退市的占比上升。

从整体来看,A股公司退市数量远低于IPO数量,这与全球趋势相比有明显差异。早期IPO体制的僵化和高门槛,使得IPO不仅门槛高、程序冗长,而且排队等待时间长。一旦被暂停IPO则公司可能损失惨重,迫使其选择通过反向并购、定向增发等手段买壳上市,壳股存在炒作现象,严重破坏了股市资源配置功能。

从退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综合、化工、有色金属、计算机、交通运输、农林牧渔、医药生物等领域。其中,综合行业与化工行业、有色金属的退市公司对总数的占比分列一、二、三位,占比分别达到12.4%、11.5%和7.1%。反观全球成熟的股市,美股在各个行业中退市公司数量占行业样本总数的比例相对一致,约为75%左右。

四、主动退市与被动退市情况

在A股退市的公司中,存在主动退市和被动退市两种情况。例如,2024年据不完全统计,除了*ST亚星外,A股上市公司中主动提出申请退市的还有*ST二重、*ST航通、*ST上普和经纬纺机等。而从历史数据来看,剔出因吸收合并等原因主动退市的35家公司,有78家为被动退市,其中一半以上的公司是由于连续三年亏损而触发强制退市的,其他还有不符合挂牌等情况导致的被动退市。

总体而言,A股退市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退市情况也随着市场环境、政策导向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链接:http://hainhha.cn/gp/182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