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门资讯

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有哪些?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

按照财政转移支付是否同时规定了资金的用途,财政转移支付可大致分为两类:无条件财政转移支付(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有条件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就有条件转移支付而言,按照是否有资金配套要求,可将其划分为有条件配套性财政转移支付和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而有条件配套性财政转移支付可依据是否存在最高限额进一步划分为有限额配套性财政转移支付和无限额配套性财政转移支付。

1.无条件财政转移支付

无条件财政转移支付不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指定用途,对财政转移支付对象如何使用转移支付资金不作任何限定,受助对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按照自身意愿自由支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如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以及政府对居民的自然灾害救济和基本生活保障补助等。

呈现了无条件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条件财政转移支付既可以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也可以是政府对于经济主体的无条件补助,因此,表示的产品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为私人产品,两者分析思路是一样的,本部分仅就公共产品的情形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受助者而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相当于直接增加了其可支配收入,但并不直接影响产品间的相对价格,因此,无条件财政转移支付只具有收入效应,不会产生替代效应。

2.有条件非配套财政转移支付

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在资金拨付方拨付财政资金的同时还指定了拨付资金的具体用途。这类财政转移支付能够体现政策意图,补助效果较为明显。在我国的财政实践中,为了矫正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向,中央政府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矫正其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民生领域支出的不足。

3.无限额配套财政转移支付

无限额配套性财政转移支付不仅规定了资金的用途,而且资金拨付额的确定依赖于受助者能够在特定领域的支出规模,无论受助者的支出规模有多大,均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数额没有上限。非限额配套性财政转移支付经常被用于解决因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而导致的供给无效率问题。

4.限额配套财政转移支付

限额配套财政转移支付虽然也对资金用途作了限定,并且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拨付额也与受助者在特定领域的支出规模相关,其与非限额配套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存在显著的区别。限额配套财政转移支付存在一个拨付资金额的上限,当按受助者在规定领域的支出规模计算出的应当拨付额处于限额之内时,按应当拨付额拨付,一旦计算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拨付额超过了规定限额,则按限额拨付。

由于这类财政转移支付有利于资金拨付方对预算资金的控制,所以,在财政实践中,这类方式通常更受资金拨付方的偏爱。

二、财政转移支付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对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首先,对家庭或者企业等微观经济体的总量转移支付直接增加其可支配财力,进而影响家庭的消费决策和企业的投资决策;

其次,政府对家庭和企业的有条件转移支付将改变消费与闲暇、各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进而改变着家庭的消费决策、劳动决策以及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第三,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规模,提高社会总需求,而且还会通过政府支出的外部性来影响宏观经济。

1.财政转移支付消费效应的理论基础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家庭的消费支出和家庭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上升,家庭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是由于人类 具有的谨慎、远虑等天性,家庭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在该心理规律下,家庭收入的增加将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但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将越来越小,社会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差额也就越来越大,产品就无法全部销售出去,最终导致产出下降。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如果政府对家庭部门直接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其可支配收入,那么,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便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具体来说,当将从高收入群体征得的所得税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至低收入群体时,虽然高收入群体会因为收入的下降而降低消费支出,但低收入群体则会因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由于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群体,于是,低收入群体因收入水平上升而增加的消费量大于高收入群体收入下降而减少的消费量,最终导致社会总消费增加。图2-7能够清晰地展示财政转移支付对总消费的影响。

2.财政转移支付投资效应的理论基础

财政转移支付不仅仅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也包括政府部门对居民的价值的无偿转移,无论哪种转移支付都会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对于财政转移支付对投资的影响程度可以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来进行分析。乘数理论最先由卡恩在一九三二年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宏观政策的效应分析。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最终将转化为地方政府的支出,政府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也会提高其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也将随之增加,政府支出的增加和政府对家庭部门转移支付的增加都会通过国民经济循环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财政转移转移增加量之间的倍数就是财政转移支付乘数。

关于加速数原理,克拉克早在一九一七年就讨论过,他认为,资本品产出和价格的波动要远远大于消费品产出和价格的波动,即使消费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增长率的变化将被以加速的形式传回资本品部门,宏观经济学中将产量水平的变化和投资变化之间关系成为加速数原理。

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总产出水平的增加,当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居民的消费需求或者政府支出提升了社会总需求时,厂商将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变化了的社会需求,进而导致生产企业对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增加。由于现代机器大生产应用了大量的固定资本设备,资本产出比通常都大于1,于是,产量的变化必然导致资本存量和投资的多倍变化。

3.财政转移支付就业效应的理论基础

失业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围绕失业的决定因素和劳动市场的周期性行为等问题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失业理论。

在解释失业和劳动变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时,各种失业理论的假设前提存在明显的不同,具体来说,“效率工资理论”和“隐性合同模型”中,厂商和工人都是同质的,在“局内人—局外人模型”中,虽然工人存在异质性,但其厂商是同质的,由于存在异质性、摩擦性以及信息不完全性,劳动市场的交易行为便不再无关紧要,于是,他着重探讨了劳动市场的搜寻匹配过程对就业的影响。

总体上看,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会降低工资,但对市场紧度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如果将社保费的减免视为一种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那么,这类转移支付导致工资上涨,但其对市场紧度的影响并不明确。

财政转移支付除了通过劳动市场的交易来影响就业外,还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来影响就业。具体来说,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影响总产出,而由奥肯定律可知,失业率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产出越高,对劳动的引致需求也就越大,社会失业率也就越低。所以,当财政转移支付影响总产出时,社会就业状况也将随之改变。

本文链接:http://www.hainhha.cn/rm/106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