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银行

中芯国际为什么是外企(那些年的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究竟是一家中资企业还是一家外资企业,一直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芯国际在成立时确实是按照外资企业来打造的,谈到中芯国际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江上舟,这是一个实力强悍到不行却极少有人知道的角色,他让三亚从小渔村变成了旅游城市,他规划了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他启动了大飞机,探月工程和大家关心的光刻机项目,他也是中芯国际的奠基人和守护者。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归国的博士,他就读的苏黎世理工学院是欧洲第一名校,爱因斯坦就是这里杰出的校友。

当时因为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家牵头的以发展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为目的的908909工程相继搁浅,江上舟的任务就是找到一条中国半导体突围的道路。2000年江上舟遇到了在大陆考察的美籍台商张汝京,从德州仪器退体的张汝京在台湾创办的世大半导体却被大股东卖给了台积电,愤怒的张汝京一气之下离开了台湾,打算回到大陆重新起家。两人一拍即合,中芯国际在上海拔地而起。当时江上舟并未把中芯国际当成一个民族企业,正好相反,中芯国际是他和张汝京按照外资企业打造的,不仅非常分散地引入了大量中外资本,甚至还包括了美国的高盛和华登。中芯国际的英文名字也没有提到一个中字。就是这样一家身份非常特殊的企业,创立后的短短几年一路高歌猛进,一度挤进了全球芯片代工的前三甲。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企业,之后的道路却充满坎坷,不断发生各种变局,开业十年连亏九年,与台积电打了六年的专利诉讼,创始人出局,CEO更迭,各方势力争权夺利,这家寄托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希望的领头羊如何突围?

中芯国际为什么是外企(那些年的中芯国际)(图1)

中芯国际究竟是如何在美国技术封锁的夹缝中艰难诞生?半导体作为高科技产业,西方通过瓦森纳协议对中国展开了技术封锁。中国能采购到的技术只能比最先进的技术晚两代,加上审批的拖延,拿到手都已经晚了三代甚至更长,落后至少十年以上。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主导的华虹和华晶两家核心国企就遭遇了技术限制,举步维艰,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何谈发展壮大,所以新成立的公司必须吸取教训,淡化中国背景才有可能突破技术封锁。

2000年4月,中芯国际成立,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向国际社会公开募资,在以外商投资的身份在上海建厂。于是中芯国际的首批投资人中就有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的各路资本,当然还有中国政府背景的上海实业和北大青岛,一共16家股东,股权非常分散。

中芯国际为什么是外企(那些年的中芯国际)(图2)

这么设计就让中芯国际在西方的技术封锁下打了一杆擦边球。张汝京在国际市场上买入大量的二手设备,迅速切进赛道。从打下第一根桩算起到第一个工厂建成投产,创纪录地只用了13个月。仅仅三年时间,中芯国际依靠翻新低价二手设备,建成了五条生产线,产能也迅速进入全球半导体前三甲,产能仅次于台积电和台联电。但是当中芯国际想要获得更先进的设备时,依然困难重重。2001年张汝京在采购0.18微米等级的设备时,遭遇美国的限制,虽然那个技术已经落后了整整两代。张汝京前往美国游说,承诺只用于商业,不会用于军事,最后才拿到了美国的出口许可,此后,每隔一两年,中芯国际的每一次技术升级类似的刁难都会出现,一直持续了六年。

2007年,因为多年的良好纪录,中芯国际第一次没有受到美国的刁难,顺利拿到了45纳米产品的生产设备,仅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一年。张汝京激动地说,以后我们就能和国外同步了。整个半导体产业都承认,如果不是中芯国际,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升级远远达不到这种速度。要知道,当中芯国际已经建成四座芯片代工厂时,国企背景的华虹筹划了多年的工厂依然未落地。

中芯国际为什么是外企(那些年的中芯国际)(图3)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见。

本文链接:http://hainhha.cn/yh/61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