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铜矿什么级别单位(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铜业公司(江铜)是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为一体的国有特大型联合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铜工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硫化工原料及金银产地,也是全国重点扶持的512家企业之一。
其所属单位现有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露天铜矿山―德兴铜矿(德铜)、我国第二大露天铜矿山―永平铜矿(永铜)、我国第一家采用世界先进的闪速熔炼技术和两转两吸制酸技术的现代化炼铜工厂―贵溪冶炼厂(贵冶),还有武山铜矿(武铜)、城门山铜矿(城铜)、东乡铜矿(东铜)、银山铅锌矿(银山)、江铜广信工贸总公司(广信公司)、深圳宝安江铜南方总公司(南方公司)、信江铜制品有限公司(信江公司)、材料设备公司、职工中专等20余个二级单位和42家多种经营企业,拥有职工3万余人。除南方公司位于深圳外,其余单位以江铜总部所在地贵溪市为中心,环状分布在上饶、抚州、九江、鹰潭四市所属6个县市境内。
江铜自1979年成立到2000年,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已形成年产铜2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跻身世界铜行业第十六位;阴极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自产铜精矿含铜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销售收入50亿元;拥有总资产110亿元,净资产56亿元。
江铜主产品有阴极铜、硫酸、黄金、白银、铂、钯、硒、碲、铼、钼、硫酸铜、氧化砷、铜精矿、铅精矿、锌精矿、硫精矿、铜锭、铜杆、裸铜线等。主产品“贵冶牌”阴极铜,1995年被上海金属交易所评为“一类铜”,同年经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认定为全国100个用户满意产品之一。
1994年4月,“贵冶牌”阴极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一次注册成功,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第一家在LME注册的铜产品;金锭、银锭于1990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贵冶牌”硫酸为国优金奖产品。江铜主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江铜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1993-1999年连续七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企业。
2000年月,吴邦国副总理视察江铜时提出要把江铜“做大、做强、做好”。围绕这个大目标,经国家批准,江铜贵冶三期扩建工程已于2000年0月8日举行奠基仪式,2001年月正式动工建设,预计到20034-:,-6月底可全部建成投产,届时江铜的年产阴极铜规模将由20万吨提升到40万,跻身于世界铜行业前五强。至2005年末,江铜年销售收人将达到120亿元,实现1979年7月 日,江西铜基地指挥部(简称铜基地)、江铜正式成立,为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实行江西省委和冶金部双重领导,以冶金部为主。
经中央批准,组建以冶金部、省、地市领导参加的强有力的、对基建生产全面负责的领导班子,统一指挥设计施工队伍的行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将全国各地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勘察、施工队伍调集江铜各建设现场,约4万余人。
大规模建设刚刚开始,1981年国家压缩基建规模,有色系统最大的贵冶、德铜两项工程缓建,铜基地党政领导按照国家压缩基建投资的要求,提出“充分发挥资源和队伍的两大优势,走扩建与改造相结合的路子,滚动发展,将原定的一步建成,改为分三步建设20万吨铜采、选、冶年综合生产能力”的方针,对缓建的贵冶一期工程成套引进的大型设备,采取以厂代库,就位维护,既减少了损失,又为1983年贵冶恢复建设lift得时间。在“六五”、“七五”期间,江铜、铜基地针对投资资金短缺的情况,采取基建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筹资办法,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如期完工,多数项目在投产一年内达产。在“八五”、“九五”期间,江铜继续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发展方针,重点建设矿山,适时改造冶炼,实现矿山、冶炼协调发展,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从而使江铜生产建设得到持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为减少铜精矿运输环节,降低终极产品成本,1985年,新建一座中国最大且技术装备和管理具世界先进水平的闪速炼铜工厂一贵溪冶炼厂,生产规模为年产铜5-9万吨。2000年月1日贵冶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年产阴极铜能力由原来的9万吨提高到20万吨,生产规模跻身世界铜行业第十六位。
1979 -2000年共实现利税461183.938万元,利润总额149041.78万元。其中:1980年完成利税2044.39万元,比1979年增长18.39%0“六五”期间(1981 - 1985)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8678.52万元,1985年利税5298.5万元,比1981年增长2.45倍。
“七五”期间(1986-1990)累计利税总额97898.16万元,为“六五”期间累计实现利税总额的5.24倍,实现“七五”规划的翻番的目标。
“八五”期间(199-1995)累计实现利税153911.52万元,为“七五”利税总额的1.57倍。 “九五”期间(1996 - 200()累计实现利税186942.52万元,比“/又五”增长21.46%。
1997年“江西铜业”H股股票在伦敦、香港上市,共募集资金22亿元,使江铜出资12.75亿元的净资产增值7.5亿元,增值率为60%;资金负债率由70%以上降至40%以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铜基地的成立,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装备逐步现代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各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显著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铜工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江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1979年铜基地成立之初就设置科教处(后改为科研设计处、1993年改称科研技术处),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组织外委项目的签约、监督检查科研项目的实施、组织技术鉴定、申报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经费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1993年月,又成立江铜科研设计所,与科研技术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99年7月撤消江铜科研设计所,成立江铜技术中心,下设办公室(设在科研技术处)、矿山部(设在德铜)、冶化部(设在贵冶)、信息部(设在江铜机关)等职能部门。科技管理体制实行公司、厂矿、车间三级管理,技术上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科技队伍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壮大。1980年,江铜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8%,其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0.2%。至2000年,江铜技术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16.65%,其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63%。
1980年以后,江铜群众性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公司和所属各厂矿先后成立科协。1993年江铜科协会员为2200人,1994年增加到3309人,1998年发展到4173人,截止到2000年已有科协会员5000多人。科协组织已形成公司科协、二级科协及其所属的科协分会三级网络管理系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技群众团体,成为促进江铜科技进步和稳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自铜基地开始大规模建设以来,冶金工业部、总公司组织和动员全国有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勘探等研究单位联合攻关,按课题分工,并与江铜所属厂矿合作签署攻关合同,共同研究,齐心协力攻克技术难题,有力地促进了江铜科研工作的发展。1979-2000年江铜共有213多项科研项目(课题)达到预定的效果,并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其中有144项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大会奖“、,,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建设实践,有力推动江铜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本文链接:http://www.hainhha.cn/qw/298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