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bp是什么职位(被业务认同的HRBP需要做的事情)
10月24日,在金柚网主办的“重塑·创新 激活人效 智享未来——2019人力资源产业生态大会”上,丁香园HRBP总监池思思进行了以“成为一位能被业务认同的 HRBP,需要做什么”为主题的精彩分享。
在HR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有些人是在COE 角色上负责具体的招聘、培训、文化、CB、OD等工作,有些人可能恰好是HRBP,有些人初入职场,有些人身经百战,但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迷茫或者遇到挑战。作为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应该怎样立足专业、着眼业务支持并促进业务成长,推动战略目标实现呢?
我在这里列了很多问题(见下图),HR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摆脱纯执行的角色,我在和业务部门沟通的过程中如何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如何向外界交代我的产出是什么,甚至于我要如何与我的老板谈论我的绩效。这些是我过往带团队或者在和同行交流的时候,很多做HR或者做业务的同事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主要以此为切入点,谈谈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成为一位被业务部门认同的HRBP。
组织能力与企业成功的关系
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现在负责的业务,让大家明白这个业务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结合我的业务去阐述我做了什么。我在17年底入职丁香园,当时我的业务状态可以用非常糟糕这四个字来形容,业务模式非常单一,纯粹做媒体广告变现,全年的营收不到1万,没有完成CEO定的指标,是整个丁香园垫底的事业部。基于业务持续不达标的情况,组织的问题也逐渐显现,leader和下属之间互不买单,leader不认同自己下属的能力,下属觉得持续没有成就感和工作乐趣。整个组织架构面临重整,整体业务需要拆分,这是17年的状态。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丁香园,也知道丁香医生,我们还有丁香妈妈,现在这个业务已经属于母婴群类里的头部IP了。在业务模式上,我们不仅仅做媒体广告变现,还做知识付费、健康商城。从18年开始,连续两年被评为丁香园的明星事业部。截止今年Q3底,我们的营收已经超过了三个亿。从我入职到现在,业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业务模式变的更成熟,营收变的更可观,我们还向其他团队输出高级人才。
这其中我们做了什么,为什么业务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有小伙伴可能会说,这不一定与HR有关,有没有可能是业务partner、 leader太强了,他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它非常小。一般来说,企业成功的公式等于企业战略乘以组织能力,现在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也会运用这套理念。战略可能更多是与业务有关,即业务partner能不能把战略制定清楚,但是组织能力一定与HR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有个清晰、振奋人心的战略方向(事),再搭建一个团队(组织)去实现它。
在组织能力上,杨国安教授有个“杨三角”理论,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听过。它的核心是把组织能力拆分成三个维度——能不能、许不许、愿不愿,然后帮助我们。不管是做HR的还是做业务的,都有更多角度去切入,判断组织状态好不好,帮助我们提升组织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基础理论,以此来说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再说具体怎么做。
HR与业务部门的配合方法
我和大家分享两个circle原则,第一个circle是如何与业务部门合作,第二个circle是如何帮业务部门成功。
第一个circle其实很简单,分为了解业务及团队、诊断问题、给工具、实施落地、复盘五个环节,更多的是与我们HR相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业务及团队两个维度。熟悉并了解自己的业务做什么很重要,团队核心成员有谁,他们的状态、能力、意愿是什么。有共同的认知和语言,才可以聊到一块儿去,我才能够和他说我接下来做什么不做什么。就像我们谈恋爱一样,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话题,又如何惺惺相惜呢?
在了解业务及团队之后,我们再诊断业务问题。到底是哪项业务业绩不达标,哪块业务组织的状态最差。我们基于对团队及业务的了解,分析问题出在哪,再给工具。在这几个环节中,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所有的探讨都是和业务部门一起沟通的,而不是HR单方面觉得。如果业务部门不buy-in你认为的问题和你给到的工具,导致的结果就是HR的方法不落地。业务部门在执行落地的过程中,根本不理解这套工具为什么做、怎么做,那么最后一定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我们要在看问题给工具上达成一致,下一步再去实施落地,在实施之后进行复盘,形成一个循环。复盘总结的是什么?工具给了,也落地实施了,最终是否解决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如果解决了,有没有新的问题发生?这些都是基于对团队及业务的再次了解。
第二个circle,如何帮业务部门成功,更多的是从业务视角切入。在阿里做HR或者做业务有几个非常基础的原则,即定目标、盯过程、拿结果。简单来说,我们把所有资源,也就是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一起进攻一个点,这个点往大了说是战略往小了说是目标。为了保证企业成功,我需要关注的是这些资源是否具有一个清晰、合理、明确的方向。
这个circle有五个环节,首先是设战略,如果没有战略,至少要定目标,基于目标做过程,过程实施之后再分析结果。结果做得好,要分析好的地方在哪里,和市场对比在哪里;如果做得不好,不好的地方又在哪里。下一步再循环进行战略设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市场始终在变化,我们可能要和竞品比,可能要和全球的经济行情比,我需不需要调整战略?如果我的战略没有问题且不需要调整,那么新的一年业务目标要不要改变?
无论是我们的业务同学,还是我们HR,时时刻刻要想清楚一件事——我有战略吗,我有目标吗,我有给下面的人一个非常清晰的前进方向吗?这是一定要做的。如果方向不清晰,很多事就是无用功,或者浪费资源。对比业务部门,做HR需要从更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永远要记住:处在第一个端口的环节,要去思考第二个端口。
为什么这么说?当我在了解业务团队的时候,我不只是纯粹了解表面,我要了解它有没有战略,了解它有没有目标,所以这两个circle是要结合在一起的。当我在做问题诊断的时候,我依然要从帮助业务成功的5个环节里诊断哪个环节出问题,或者某个环节的哪个点有问题。
做人和做事
大家已经了解了理论的部分,可是同样的一套理论,应用在不同的HR身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功,有些人做的就不怎么理想?我认为有两个非常核心的原因,HR永远要保持两个点——做人和做事。
对于做人而言,我认为首要的事就是了解业务及团队,至少和对方有共同语言,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和对方建立起信任感。我可以参与到业务部门更多的会议中,即使是作为一个旁听,我也要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再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5个环节,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提供具体的工具,通过一件一件的事和业务部门建立起更深的联系。
做人,我认为最简单的四个字就是“一颗真心”,我把这项业务也当作自己的业务来看,以我希望业务成功为出发点,从组织角度切入,我认为组织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我的意见建议和我的partner可能不一致,但是我和他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共同的大方向下,我们更容易达成一致。而不是说业务是业务团队的,和我没有关系,我进来就是拿一份工资只做份内的事,今天让我做招聘我就做招聘,明天让我做培训我就做培训,这就不是“一颗真心”。
对于做事而言,任何事都不能脱离结果来看待。我和你的关系再好,信任感再强,但是我们给不了产出、给不了结果,那就于事无补。最近有很多小伙伴提问,第一个问题是我想摆脱纯执行的角色,我有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我影响不了业务leader,我感到压力很大怎么办。第二个问题是我现在负责的业务团队有小伙伴觉得业务方向有问题,我也觉得业务方向有问题,但是我没有办法影响leader改变业务方向,我该怎么办。我笑了一下,我说我们循序渐进一步步来,现在你还没有和业务部门建立联系,在你没有帮助他解决过任何问题的情况下,你来指导业务部门的业务方向问题,现实吗?人家肯定不buy-in,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业务部门长期在做业务,而我们是做HR的,我们花的时间和精力有他们那么多吗?也没有。那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观点一定比他们的正确?
既然如此,我作为HR需要关注什么,不能放任自流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开两个角色。我们很多时候会模糊角色,当我作为HRBP深入到业务团队中,如何把HR的角色和业务的角色划分得更清楚明了?什么事应该由业务团队来做,什么事应该由HR来做?我的理论是,和组织有关的事应该由HR冲上去做。以上面那个case为例,我看到的并不是业务方向不正确,我看到的是下属和leader之间关于业务方向没有达成一致。如果是和业务方向有关的,那是业务的问题,但组织上下没有在目标上达成一致,就是组织的问题。所以我和我的小伙伴说,你优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团队成员的上下目标一致,而并不是质疑目标有问题,要把正确的事交给正确的人解决。
再举个例子,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围绕组织能力来展开,我们制定战略也是如此。公司内部可以划分为头部人员、腰部人员和腿部人员,头部人员可以是公司的CEO、业务VP,甚至是某个业务板块的负责人,他才是需要制定战略的人,而我要思考的是这个level的人有制定战略的能力吗,战略是不是合理,能不能被接受、被理解,能不能在市场上有核心竞争力。我不仅要思考他有没有能力去做,也要思考他有没有意愿度去做。所以我们不管是设战略、定目标,还是盯过程、拿结果,我们都可以围绕组织能力的三个维度来分析他是否有专业能力,每个环节是否有意愿度。
三角理论的应用
标紫色的部分(见下图)是我认为在业务前期最需要关注的地方。能力的维度有很多,有制定战略的能力、专业业务能力,管理能力,还有通用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我认为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是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
在围绕目标展开的时候,一定需要一些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人,我们先把这些人聚在一起做事。其次我们要关注管理。管理上最大的问题在于把资源集中之后要做什么事,这里说的资源可能是人力,也可能是财力、物力。
在行业中,如果想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有战略。如果想让团队变的更高效,我们需要有通用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以减少很沟通多成本。愿不愿是意愿度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上下左右同欲者胜。什么叫同欲者胜?即我和你之间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我和上下级之间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能做到这一点就相当于集中我们所有人一起专注进攻一个点,这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上下左右同欲过程中的沟通非常单向,是很多组织内部都会遇到的问题。老板认为自己在传递战略,也做了全力的工作,但是下属为什么总是完成不了,或者执行不到位,老板就会把结论定位成下属的执行力不够。如果换成一个执行力更强的人,或者找HR建设执行力文化,可以解决问题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所谓的沟通,并不是我今天站在某个会议室里,向下属讲完目标和战略是什么,沟通流程就结束了。所有的沟通都应该是双向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没有回收到反馈信息之前,可能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都大不相同。尤其是关键人员,你们有没有真的进行双向沟通达成高度共识?只有在你传递之后,他向你反馈的信息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那才说明你们做好了上下同欲。很多管理者最容易犯的的一个错误就是,我说完了就已经完成了信息的传递,而没有进行回收反馈。下属的理解和你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当他执行力强大的时候,反而会让结果跑得越来越远。所以HR要关注,我们可不可以搭建沟通渠道,让leader听到下属的声音。
还有一点是透明高效的沟通环境。在我们有能力有方向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盯过程,需要进行过程之间的全面复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很多问题都是出于我们没有做好沟通,导致信息有所缺失,或者沟通成本过高、耗费时间过多,这也体现出提升人效的重要性。
我结合我之前在丁香园做的事阐述我是如何应用两个circle原则的。我在入职最初的1到2个月就是在了解团队及业务,我找了我们的业务VP和所有业务负责人挨个聊,聊的内容和人有关,和业务有关,和任何事物有关都可以。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履历,一个在阿里,一个在滴滴,和我在丁香园负责的业务完全不一样,但我得懂他们在做什么,所以我在第一个环节做了这件事。
第二个环节我看到了问题。业绩完全不达标,不能完成CEO定的目标,整体来说销售是有问题的。除此之外,与产品也有关联。媒体自身的品牌公信力对B端用户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B端用户不愿意买单。这是当时业务的两个短板。
再深入一层看问题,销售业绩为什么不达标,是销售市场没有打开,销售策略缺乏,还是产品本身不够吸引力?如果是产品本身不够吸引力,那一定与媒体有关。我需要针对媒体团队采取措施,让他们提升品牌公信力和产品多样化,招入一些能够让团队更多元化或者提升产品多样化能力的人。如果产品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销售策略上,我应该怎么做?大范围来说,负责制定销售策略的是销售leader,我要判断他有没有办法制定出合理的销售策略。如果销售leader定不好销售策略,是提升他的能力性,还是他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意愿度去做。围绕我们前面说的三角理论,如果能力不够,有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是直接招一个有能力的人替代他,第二种是培养他。我们选择一还是选择二,取决于你的时间节奏。如果你希望快速有效地整合这个团队,提升团队士气打一场胜仗,可能就会选择招聘。如果可以通过短时间评估他,就做人才盘点,盘点他的能力、潜力和经历,假使他是可以通过半年提升能力的,而我倾向于培养他,我就制定通过半年时间提升他的培训计划。这就是针对我们的问题做诊断,分析问题之后由HR提供工具。
基于诊断,我们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有一点很有意思,当围绕circle的时候,我发现这项业务没有战略、没有目标,虽然制定了一个在全年内完成的具体数字,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考核措施。业绩持续不达标没关系,我没有淘汰你,没有给你做降薪,也没有给你做降级,没有能力的人依然在这个团队里。最后留得住有能力的人吗?肯定留不住,他觉得不公平,他为什么要待在这里。没有目标,就没办法盯过程,结果也一定是不理想的。如果定了全年一个亿的目标,再评估组织能力、意愿度、许不许方面有没有落实。
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让团队先有目标。作为我们HR来说,让团队有目标,绩效管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在此基础上还有职级工具。如果一家公司没有职级,就意味着它只有业务目标,但是没有办法做人、做分层。我相信一个总监和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即使他们做同样板块的工作,但他们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也是不太一样的。有了业务目标,引入了职级体系,我们可以清楚知晓要把一个人定在哪个维度上,让他有清晰的方向。落实了绩效体系、职级体系,薪酬体系也要跟上,使它们发挥激励作用。
除此之外,我要围绕什么做招聘?团队给我的要求是快速调整组织状态以应对团队业务,希望团队更快提升。我们当时抓了几件事,使目标能够定下来,通过几种工具落实招聘。我们结合了几个策略,并与leader达成一致后,在18年第一个Q到第二个Q期间,就已经完成了17年全年的业绩目标,还在18年年底被评为整个公司的核心业务部。
HR的四种工具
对HR来说,我们虽然围绕着两个circle,但是具体工具万变不离其宗,即招聘、文化、培训和机制这四个维度。
①招聘
我补充一点,做招聘不单纯是老板来需求我们做需求,我认为中间有个非常核心的点是集中资源严抓关键岗位。关键岗位是最能够帮业务解决问题的岗位,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销售业绩不达标、媒体业务不理想是最核心的痛点。我们招的人一定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不是招别的行政岗位或者财务岗位,那不是核心痛点业务。一家企业只有集中资源做核心业务,才能让资源利用率更高效。
第二点是招聘需求。我们在和业务部门review的时候,很多时候业务leader会提出一个需求,我下面的员工天天加班,工作太累了,人手不足没有办法完成目标,所以我要招人。这个需求一定合理吗?不一定。所有的招聘需求应该围绕业务进行,你需要告诉我们现在做什么事,围绕这个目标,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什么。比如我们现在做销售,目标是全年一个亿,有华东和华南两个市场,你把这个需求说清楚了。华南配个leader,华东配个leader,下面配多少员工,大概一个什么level的销售能带来多少业绩,我们结合业务目标和组织架构评估业务部门现在的人员状况,再进行招聘。
下属的工作压力很大,有没有可能是他的产出低、人效低呢?我招一个人效高、产出高的员工,也许可以抵两个人的工作量。所以我要review业务,基于业务review结构,现有的员工和希望的状态之间有没有差距,再总结我要招什么样的人,明确核心岗位。这件事是我从17年入职到现在一直在丁香园做的,我们和业务部门在招人方面基本上配合得非常好,他们也不会觉得人力短缺。
②文化
很多企业想建设文化,也有企业认为文化很虚很鸡肋。具体用虚的方式还是实的方式,用绩效激励还是用奖金激励,或者用一些非常有荣誉感的虚拟激励,都是形式。最重要的是讲清楚文化到底在倡导什么,它一定是和业务有关的。很多公司说要open,要坦诚,要直接把它作为文化词条,其实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思考这些文化词条和业务的关联在哪里。所有文化首先应该强调目标落地和拿结果,才能够帮助组织成功,而不是直接就讲协同讲礼节。团队在没有完成业绩的情况下,整个组织氛围倡导的应该是拿结果。
围绕拿结果,HR要做的就是提升绩效,在每一个环节包括日常过程中渗透绩效。就像阿里说的“遭遇战”和“阵地战”。“阵地战”是一个季度固定要做的事,“遭遇战”更多的是日常中发生的事。绩效沟通、目标设定是“阵地战”,日常中leader和下属之间出现问题就是“遭遇战”。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对拿结果进行全方面的渗透并形成文化是最关键的。只有拿到了结果,我们再来谈论让整个组织变的更高效更敏捷,谈论这项业务在市场里需要更多创新才能保持不败之地。
③培训
企业在最初想要快速发展,没有时间做培训,更多的是希望以快速流动的方式,通过人才招聘补充组织能力。长期来看,尤其是要建立核心人才能力,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永远都是流动人才在做事,那么人才的流进流出就会非常频繁,我们就要面对优秀人才流失的后果。但是如果能够建立培训体系,有效培养人才,就可能演变为组织的核心能力,所以培训要做,但不是一开始就一定要做。
我们要关注培训,抓关键岗位人员。如果业绩不达标是与战略、目标有关,我要抓的就是T1和T2,即一级管理者和二级管理者这样的管理性人才,而不是先抓下面的人,这其中要分析清楚。
④机制
我认为机制是最基础的,无论招人、培训还是做文化,薪酬和职级体系一定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如何招一个人,如何评估他的能力,给予他对应的奖金,如何给予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激励。
最后,HR做任何事都不要脱离业务和团队现状。实际上,我们做绩效管理工具、目标设定,都是leader和下属谈判,而不是HR和业务下属谈判。直接leader是下属能力提升的评估人,只有他清楚下属的能力是否达标。一旦我们脱离了业务,我们就进攻不到核心点上的,所以我们要和业务部门保持联动。
本文链接:http://hainhha.cn/chy/8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